《江苏陶瓷》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老通扬运河水文化初探

 
来源:江苏陶瓷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江苏濒海,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拥有多元化的水体形态。水孕育了江苏的文明,而对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和保护,则彰显了江苏文明的程度。为使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更精准地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战略,本文以老通扬运河为例,探讨通过公共艺术(Public Art)介入来提升地域性水文化、参与地区经济建设的可能性。 公共艺术不同于注重物理材质的传统艺术,是公共空间中具有开放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作品以及相应的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呈现出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和实验性,可以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元素交融,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自我生长”机制。优秀的公共艺术计划不仅能够美化物理空间,满足民众艺术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激发所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活力,解决社会文化与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一、公共艺术介入地方重塑 水文化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即人与水发生联系过程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这些是水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公共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可以改变公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择水而居是人类安居的首要选择。江苏境内因古代发达的漕运和盐运,留下了许多人工运河。时至今日,这些运河承载的不再是航运中的中高端产业,在工业发达的经济区,甚至其灌溉农田的作用也不复存在。 老通扬运河为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吴王刘濞为运输海盐而从广陵茱萸湾(今扬州湾头镇)开邗沟至如皋蟠溪而成,隋唐以后,因海岸线不断东移,后人继续东延至通州 (今南通)境内各盐场。通扬运河既可以引水灌溉,又能宣泄淮河洪水,在历史上更是盐运和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历代王朝一直视其为生命线之一。 老通扬运河不仅身世显赫,而且在进入后现代之前一直担负着内河航运的重任,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老通扬运河狭窄的河道、低矮的桥梁、简陋的作业码头,已然与时代的节拍渐行渐远,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推动老通扬运河融入现代经济生活,以重振沿岸的水文化。 苏北大地上类似老通扬运河的河道众多,或宽或窄的河道展示着前人开挖水路的坚韧与雄心。若要对运河文化加以保护与创新,可以尝试用文化和艺术介入的方式来进行地方重塑,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认为,地方重塑是因为具有人文属性的公共空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并且是以艺术的方式、方法去解决,这就是公共艺术,也是公共艺术区别其他艺术的标志。公共艺术介入地方重塑不仅仅是增加人文景观,而是将其作为载体展现当地的文化价值,进而产生经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二、公共艺术与文化拯救的启示 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形成许多社会问题,片面追求GDP 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城市综合症。公共艺术正是出现在现代西方社会高度发展的20 世纪70年代,公共艺术开始介入城市生活,担任起文化拯救的任务。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乡村的贡献,但城市崛起的代价却是无数乡村的瓦解。有资料显示,2000—2010年的10年间,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0万个。在更多村镇消失之前,我们必须及时反思、研究对策。 日本在二战后短短20年左右就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日本式的 “经济奇迹”。随着工业化进程,乡镇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乡土文化和民间文化也日趋凋零。留在乡村的人们自发地发起“一村一品”运动,挖掘每个乡村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比如大分县拥有“丰后牛”资源,通过推动“一头牛牧场” 认养活动和养殖体验,把畜牧业转化成了旅游休闲产业。新潟县越后妻有被群山环绕,大量年轻人离开使得当地老龄化严重,经济十分落后。2000年,政府邀请艺术界大师花6年时间精心策划了“大地艺术三年展”,第一届就吸引来自32个国家的140 余位艺术家,他们用大地艺术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20年来,当地村民自觉协助艺术家创作,身体力行参与家乡重建,“空家·废校工程”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一村一品”运动拯救和发展了日本的乡土文化,美化了乡村景观,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品质。乡土文化也通过“一村一品”运动缓释了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冲击。 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积淀与传承的载体,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大到国家和民族,小到社区或街巷,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唤起人们对所处空间的情感。公共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和方法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在作品续存时间上,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临时性的、流动性的,甚至是生长性的;在资金投入上,可以由地方政府、企业或机构一次性投入,也可以分步骤阶段性实施,一些自下而上的项目可以考虑众筹的方式; 在组织形式上,公共艺术可以是地区性的,也可以跨地区联合;在公共艺术介入地方重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地方文脉续写时代篇章,打造文化新地标。 三、公共艺术续写历史文脉 老通扬运河上,徐徐驶过的汽轮货船比起古时漕运、盐运的帆船已经快了很多。然而,相比飞驰在比邻的G328 国道与沪陕高速上的汽车,相比不远处平行的宁通动车和即将开通的宁通高铁,老通扬运河上前工业时代的从容,已经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节奏。但是,这份保留下来的从容,可以感动现代社会焦虑中的人们。 老通扬运河西起扬州江都区的仙女镇,南至南通市区木耳桥,流经泰州,全长191 km。老通扬运河最初称吴王沟,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拓浚形成扬州直达通州的漕运干道——古盐河(今老通扬运河)。历史上古盐河曾在南宋毁于战火,明宣德六年(1431年)开江都白塔河,江南漕运船只经白塔河入老通扬运河抵达大运河,时称运盐河的老通扬运河再次兴盛起来。清朝曾多次疏浚老通扬运河,宣统元年(1909年)通州大达商轮公司疏浚南通至扬州运河,命名为通扬运河。称其为老通扬运河,是为了区别于1958年开挖的新通扬运河。 如今波澜不兴的老通扬运河早已褪尽铅华,所有的荣辱兴衰都轻轻付与东流。以姜堰至如皋段为例,如今两岸的自然风光并不惊艳,散落其间的房舍极少具有建筑美学层面上的审美价值,年久失修的货运码头把时光停留在了上个世纪,河上的桥梁只能平淡地担负着最基本的两岸交通功能……然而,居住在运河两岸的人们,不应该忽视、更不应忘却这里的历史文脉。在高速发展、无暇回顾的后现代社会,能拥有这份历史积淀无异于守着一件无价之宝。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投入大笔建设资金。虽然,公共艺术的介入本身并不能提升当地的生存状态,公共艺术却可能成为一个契机,以文化的力量撬动经济的发展。 运河串连起来的村镇都曾得益于老通扬运河带来的富足与荣光。南通唐闸古镇作为老通扬运河的重要节点,围绕通扬运河水文化开启了特色文化旅游建设。被精心修复的历史遗迹让游客可以重温唐闸昔日的繁华,亦能感受当下的时尚。但是,相对于191 km 长的老通扬运河,唐闸仅仅是一个点,再大的影响力也被局限在南通市内。如果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沿河的县市和村镇便可连成线,尤其是那些需要文化拯救的村镇,可以积极参与沿河公共艺术计划,提升村镇的知名度和文化亲和力。 如何将文化积淀转换成文化的价值,是一门大学问。浙江乌镇是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成功范例,其经验值得借鉴与思考。乌镇规划的所有项目都被融入“旅游+”,加文化,加艺术,加产业。乌镇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茅盾的故乡,茅盾在散文《香市》中将乌镇的香市称为“江南水乡的狂欢节”,所以恢复乌镇传统的香市,再融入一些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激活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乌镇成功地将第六届 “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迎回茅盾的故乡,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将乌镇推到了聚光灯下。乌镇东栅老街的保护以风貌整治为主,与大多数古镇一样,沿袭了挖掘传统文化、名人文化的路子。西栅老街的开发定位是 “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打造一个休闲度假的古镇,将走马观花古镇一日游的游客留驻当地。不同于东栅改造主要对建筑外观进行保护和复古,乌镇对西栅老街所有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整个历史街区以旅游功能为主,让游客既能保有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又可体验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乌镇请回了客居美国的木心先生,设计建造了木心美术馆;创办了非官方的乌镇戏剧节,建造了水剧场;举办国际当代艺术展,邀请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参展;正在筹备的乌镇国际建筑双年展,参照威尼斯的文化运作标准在发展。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将永久会址确定在乌镇,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交相辉映。如今的乌镇,因每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当代艺术展等主题文化活动,成为了一流的文化古镇。乌镇践行的是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 激活老通扬运河,可通过综合整治、文化介入、面向未来、分阶段立体发展,来有效改变目前相对停滞的发展势头。在G328 国道上,由于速度的代差,河道和国道间建筑与植被的阻隔,使得人与运河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如果能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沿河村镇共同出资按统一标准修整两岸河堤,建成亲水步道,打造国内独特的滨河自行车道,就可以将两千年的古河道融入现代生活。 围绕自行车道的建设,继续以公共艺术为切入口,组织江苏省范围内的“万人画老通扬运河”艺术大赛和作品展,沿岸各村镇改造一栋标志性老旧建筑为艺术展馆并配套餐饮服务,将“万人画老通扬运河”的作品分别在两岸不同的地方展览。每个展馆配套统一标准的小型游客中心,除了临展区域展示艺术品,还设有介绍当地老通扬运河历史及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永久性展区。无论是驾车还是骑行或者开发特色游船服务,让游客在移动几公里最多十几公里后停下来欣赏艺术、享受餐饮服务。两岸遗留的旧码头,可以部分改造成现代化的游船码头。沿岸展览空间的作品接受全民投票评选,获奖作品进行巡展,甚至可参照香港“海上动感艺廊”公共艺术项目,将艺术展搬到游船上。 在文化运作获得资金后,可进行老通扬运河跨河桥梁设计国际竞赛,在各地艺术展馆中展示设计作品,然后按照优秀桥梁设计方案建成新桥,替代目前缺乏设计感的老旧桥梁,将国际化的设计文化植入当地。艺术展和设计展通过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宣传和系统化管理,将成为沿岸重要的文化活动,其影响力可覆盖更大的区域。周期性的艺术展和充满设计感的桥梁将成为骑行者、自驾游客的期待,并成为地标性建筑物。将来还可以建立面向学生和艺术家的写生基地,作为“万人画老通扬运河”的衍生服务。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遗存,今后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扩大老通扬运河的文化影响,甚至发展出影视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 围绕文化活动而改善的公共设施直接造福当地,逐步建成的民宿客栈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等级,将“走马观花看运河”变成“门泊东吴万里船”,带动周边经济,同时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无论是自行车道、艺术展、新建桥梁、影视基地还是婚纱摄影基地,都可以成为当地产业的推广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逐步活化和建构老通扬运河的水文化。如果老通扬运河沿岸的单一村镇全水域跨地区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自我生长”机制,则活化的运河水文化将为地区经济建设贡献一份不可估量的力量。 四、结 语 水文化是江苏人文基因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一条江河、一片湖泽,在公共艺术的视角下,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空间,借助公共艺术可以让当地的水文化生长,并反哺经济发展。以通扬运河为代表的全水域跨地区合作的水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沿河区域现代经济综合发展,实现文化复兴与经济复兴。这与我国大力推进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非常类似,同样的思路也可以运用在江苏境内的黄河故道等其他水域。公共艺术的有效介入,可以让更多人在用水、治水、管水和亲水等涉水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江苏的地域性水文化,这将是科技与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1]金江波,潘力.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挑战与机遇[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2]江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 江苏江河湖泊志[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3]张劲松主编,水文化丛书编委会编.水利瑰宝[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8. [4]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江苏濒海,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拥有多元化的水体形态。水孕育了江苏的文明,而对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和保护,则彰显了江苏文明的程度。为使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更精准地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战略,本文以老通扬运河为例,探讨通过公共艺术(Public Art)介入来提升地域性水文化、参与地区经济建设的可能性。公共艺术不同于注重物理材质的传统艺术,是公共空间中具有开放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作品以及相应的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呈现出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和实验性,可以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元素交融,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自我生长”机制。优秀的公共艺术计划不仅能够美化物理空间,满足民众艺术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激发所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活力,解决社会文化与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问题。一、公共艺术介入地方重塑水文化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即人与水发生联系过程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这些是水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公共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可以改变公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自古以来,择水而居是人类安居的首要选择。江苏境内因古代发达的漕运和盐运,留下了许多人工运河。时至今日,这些运河承载的不再是航运中的中高端产业,在工业发达的经济区,甚至其灌溉农田的作用也不复存在。老通扬运河为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吴王刘濞为运输海盐而从广陵茱萸湾(今扬州湾头镇)开邗沟至如皋蟠溪而成,隋唐以后,因海岸线不断东移,后人继续东延至通州 (今南通)境内各盐场。通扬运河既可以引水灌溉,又能宣泄淮河洪水,在历史上更是盐运和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历代王朝一直视其为生命线之一。老通扬运河不仅身世显赫,而且在进入后现代之前一直担负着内河航运的重任,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老通扬运河狭窄的河道、低矮的桥梁、简陋的作业码头,已然与时代的节拍渐行渐远,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推动老通扬运河融入现代经济生活,以重振沿岸的水文化。苏北大地上类似老通扬运河的河道众多,或宽或窄的河道展示着前人开挖水路的坚韧与雄心。若要对运河文化加以保护与创新,可以尝试用文化和艺术介入的方式来进行地方重塑,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认为,地方重塑是因为具有人文属性的公共空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并且是以艺术的方式、方法去解决,这就是公共艺术,也是公共艺术区别其他艺术的标志。公共艺术介入地方重塑不仅仅是增加人文景观,而是将其作为载体展现当地的文化价值,进而产生经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二、公共艺术与文化拯救的启示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形成许多社会问题,片面追求GDP 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城市综合症。公共艺术正是出现在现代西方社会高度发展的20 世纪70年代,公共艺术开始介入城市生活,担任起文化拯救的任务。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乡村的贡献,但城市崛起的代价却是无数乡村的瓦解。有资料显示,2000—2010年的10年间,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0万个。在更多村镇消失之前,我们必须及时反思、研究对策。日本在二战后短短20年左右就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日本式的 “经济奇迹”。随着工业化进程,乡镇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乡土文化和民间文化也日趋凋零。留在乡村的人们自发地发起“一村一品”运动,挖掘每个乡村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比如大分县拥有“丰后牛”资源,通过推动“一头牛牧场” 认养活动和养殖体验,把畜牧业转化成了旅游休闲产业。新潟县越后妻有被群山环绕,大量年轻人离开使得当地老龄化严重,经济十分落后。2000年,政府邀请艺术界大师花6年时间精心策划了“大地艺术三年展”,第一届就吸引来自32个国家的140 余位艺术家,他们用大地艺术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20年来,当地村民自觉协助艺术家创作,身体力行参与家乡重建,“空家·废校工程”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一村一品”运动拯救和发展了日本的乡土文化,美化了乡村景观,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品质。乡土文化也通过“一村一品”运动缓释了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积淀与传承的载体,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大到国家和民族,小到社区或街巷,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唤起人们对所处空间的情感。公共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和方法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在作品续存时间上,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临时性的、流动性的,甚至是生长性的;在资金投入上,可以由地方政府、企业或机构一次性投入,也可以分步骤阶段性实施,一些自下而上的项目可以考虑众筹的方式; 在组织形式上,公共艺术可以是地区性的,也可以跨地区联合;在公共艺术介入地方重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地方文脉续写时代篇章,打造文化新地标。三、公共艺术续写历史文脉老通扬运河上,徐徐驶过的汽轮货船比起古时漕运、盐运的帆船已经快了很多。然而,相比飞驰在比邻的G328 国道与沪陕高速上的汽车,相比不远处平行的宁通动车和即将开通的宁通高铁,老通扬运河上前工业时代的从容,已经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节奏。但是,这份保留下来的从容,可以感动现代社会焦虑中的人们。老通扬运河西起扬州江都区的仙女镇,南至南通市区木耳桥,流经泰州,全长191 km。老通扬运河最初称吴王沟,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拓浚形成扬州直达通州的漕运干道——古盐河(今老通扬运河)。历史上古盐河曾在南宋毁于战火,明宣德六年(1431年)开江都白塔河,江南漕运船只经白塔河入老通扬运河抵达大运河,时称运盐河的老通扬运河再次兴盛起来。清朝曾多次疏浚老通扬运河,宣统元年(1909年)通州大达商轮公司疏浚南通至扬州运河,命名为通扬运河。称其为老通扬运河,是为了区别于1958年开挖的新通扬运河。如今波澜不兴的老通扬运河早已褪尽铅华,所有的荣辱兴衰都轻轻付与东流。以姜堰至如皋段为例,如今两岸的自然风光并不惊艳,散落其间的房舍极少具有建筑美学层面上的审美价值,年久失修的货运码头把时光停留在了上个世纪,河上的桥梁只能平淡地担负着最基本的两岸交通功能……然而,居住在运河两岸的人们,不应该忽视、更不应忘却这里的历史文脉。在高速发展、无暇回顾的后现代社会,能拥有这份历史积淀无异于守着一件无价之宝。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投入大笔建设资金。虽然,公共艺术的介入本身并不能提升当地的生存状态,公共艺术却可能成为一个契机,以文化的力量撬动经济的发展。运河串连起来的村镇都曾得益于老通扬运河带来的富足与荣光。南通唐闸古镇作为老通扬运河的重要节点,围绕通扬运河水文化开启了特色文化旅游建设。被精心修复的历史遗迹让游客可以重温唐闸昔日的繁华,亦能感受当下的时尚。但是,相对于191 km 长的老通扬运河,唐闸仅仅是一个点,再大的影响力也被局限在南通市内。如果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沿河的县市和村镇便可连成线,尤其是那些需要文化拯救的村镇,可以积极参与沿河公共艺术计划,提升村镇的知名度和文化亲和力。如何将文化积淀转换成文化的价值,是一门大学问。浙江乌镇是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成功范例,其经验值得借鉴与思考。乌镇规划的所有项目都被融入“旅游+”,加文化,加艺术,加产业。乌镇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茅盾的故乡,茅盾在散文《香市》中将乌镇的香市称为“江南水乡的狂欢节”,所以恢复乌镇传统的香市,再融入一些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激活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乌镇成功地将第六届 “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迎回茅盾的故乡,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将乌镇推到了聚光灯下。乌镇东栅老街的保护以风貌整治为主,与大多数古镇一样,沿袭了挖掘传统文化、名人文化的路子。西栅老街的开发定位是 “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打造一个休闲度假的古镇,将走马观花古镇一日游的游客留驻当地。不同于东栅改造主要对建筑外观进行保护和复古,乌镇对西栅老街所有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整个历史街区以旅游功能为主,让游客既能保有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又可体验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乌镇请回了客居美国的木心先生,设计建造了木心美术馆;创办了非官方的乌镇戏剧节,建造了水剧场;举办国际当代艺术展,邀请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参展;正在筹备的乌镇国际建筑双年展,参照威尼斯的文化运作标准在发展。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将永久会址确定在乌镇,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交相辉映。如今的乌镇,因每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当代艺术展等主题文化活动,成为了一流的文化古镇。乌镇践行的是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激活老通扬运河,可通过综合整治、文化介入、面向未来、分阶段立体发展,来有效改变目前相对停滞的发展势头。在G328 国道上,由于速度的代差,河道和国道间建筑与植被的阻隔,使得人与运河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如果能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沿河村镇共同出资按统一标准修整两岸河堤,建成亲水步道,打造国内独特的滨河自行车道,就可以将两千年的古河道融入现代生活。围绕自行车道的建设,继续以公共艺术为切入口,组织江苏省范围内的“万人画老通扬运河”艺术大赛和作品展,沿岸各村镇改造一栋标志性老旧建筑为艺术展馆并配套餐饮服务,将“万人画老通扬运河”的作品分别在两岸不同的地方展览。每个展馆配套统一标准的小型游客中心,除了临展区域展示艺术品,还设有介绍当地老通扬运河历史及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永久性展区。无论是驾车还是骑行或者开发特色游船服务,让游客在移动几公里最多十几公里后停下来欣赏艺术、享受餐饮服务。两岸遗留的旧码头,可以部分改造成现代化的游船码头。沿岸展览空间的作品接受全民投票评选,获奖作品进行巡展,甚至可参照香港“海上动感艺廊”公共艺术项目,将艺术展搬到游船上。在文化运作获得资金后,可进行老通扬运河跨河桥梁设计国际竞赛,在各地艺术展馆中展示设计作品,然后按照优秀桥梁设计方案建成新桥,替代目前缺乏设计感的老旧桥梁,将国际化的设计文化植入当地。艺术展和设计展通过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宣传和系统化管理,将成为沿岸重要的文化活动,其影响力可覆盖更大的区域。周期性的艺术展和充满设计感的桥梁将成为骑行者、自驾游客的期待,并成为地标性建筑物。将来还可以建立面向学生和艺术家的写生基地,作为“万人画老通扬运河”的衍生服务。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遗存,今后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扩大老通扬运河的文化影响,甚至发展出影视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围绕文化活动而改善的公共设施直接造福当地,逐步建成的民宿客栈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等级,将“走马观花看运河”变成“门泊东吴万里船”,带动周边经济,同时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无论是自行车道、艺术展、新建桥梁、影视基地还是婚纱摄影基地,都可以成为当地产业的推广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逐步活化和建构老通扬运河的水文化。如果老通扬运河沿岸的单一村镇全水域跨地区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自我生长”机制,则活化的运河水文化将为地区经济建设贡献一份不可估量的力量。四、结 语水文化是江苏人文基因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一条江河、一片湖泽,在公共艺术的视角下,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空间,借助公共艺术可以让当地的水文化生长,并反哺经济发展。以通扬运河为代表的全水域跨地区合作的水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沿河区域现代经济综合发展,实现文化复兴与经济复兴。这与我国大力推进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非常类似,同样的思路也可以运用在江苏境内的黄河故道等其他水域。公共艺术的有效介入,可以让更多人在用水、治水、管水和亲水等涉水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江苏的地域性水文化,这将是科技与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参考文献:[1]金江波,潘力.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挑战与机遇[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2]江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 江苏江河湖泊志[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3]张劲松主编,水文化丛书编委会编.水利瑰宝[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8.[4]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文章来源:江苏陶瓷 网址: http://jstc.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3363.shtml


上一篇: 江苏省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工程创新举措浅析
下一篇: 机械工业论文_混合澄清槽搅拌装置滑动轴承设计及磨损性能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江苏陶瓷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