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陶瓷》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实践

 
来源:江苏陶瓷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在江苏大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从河窄船小到船队逶迤的大运河,从“十年九灾”贫瘠地到名副其实“米粮仓”的淮北地区,这些转变都绕不开一项工程——江水北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江水北调工程就是数代江苏人民前赴后继、接续治水的成果。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淮水可用却不可靠,成为制约整个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1957年提出规划构想,到1961年自主设计建设新中国第一座抽水站江都站,经过60多年的建设管理,一条纵贯江苏南北的输水动脉、黄金水道、景观廊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发展脉络 江苏河湖水系发达,治水历史悠久。 引江工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引江水向北至淮安末口入淮。 1855年黄河夺淮后,淮河入海尾闾被占,河床淤高,里运河承担部分洪水入江,引江历史就此终结。 晚清、民国时期,虽以“复淮故道”为前提开展“导淮治运”工程,却因时代局限寸功难建。 1958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淮河上中游工程的变化,江苏提出了扎根长江、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的规划,将里下河地区由淮水灌溉改为抽引江水灌溉,把腾出的淮水与抽引的江水尽量北送,以解决淮北水资源紧缺问题,称之为江水北调。 江水北调调水线路的形成经过了多次调整,目前主要利用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为输水干线,经洪泽湖、骆马湖调蓄,沿线建有江都、 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沿湖等9 个梯级泵站,总抽水能力达流量1 600 m3/s 左右,总装机容量17万kW。 工程将长江水北送,经高水河、里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二河、中运河和不牢河等,至南四湖下级湖,输水干线全长454 km。 江水北调梯级泵站同样经历了多年建设改造,其规模由小到大,功能由单一到多样。20 世纪60年代,重点进行调水源头江都站建设,70~90年代,江水北调各梯级泵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梯级之间泵站抽水能力更加匹配。 1994年至今,开始实施泵站更新改造,并将部分临时泵站改建为永久泵站。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临时泵站改建不再是原地推倒,而是保留了部分老泵房用于文化展示,如石港站、井头站,从某种角度来说,江水北调的形成过程是水利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水文化功能不断孕育的过程。 二、当代实践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实践,江水北调工程保障了江苏7 市50 县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交通航运需求,有效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与环境用水问题,充分发挥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功能,工程受益范围达6.3万km2,灌溉耕地4 500多 万 亩(1 亩=1/15 hm2),受 益 人 口 近4 000万人。 据统计,江水北调龙头工程江都抽水站自建成至2020年9月底,累计抽江北送水量1 525 亿m3,年均抽水30.5 亿m3,相当于1 个洪泽湖的正常蓄水量。 1.效益 (1)有序应对旱情 江水北调输水干线所在的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历来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区域。 新中国成立71年,发生洪涝灾害22年、干旱灾害16年、水旱交错24年,正常年景仅9年。 每逢旱年,江苏即通过江水北调工程合理调配水源。 一是多目标保障。 旱情之初的调度目标一般为压减农业用水、严控生态用水,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重点工业用水,兼顾航运用水;如遇旱情加重,经研判后调整目标为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不受影响、确保有旱情不能形成旱灾。 二是多水源配置。旱情前期,未雨绸缪向骆马湖等实施补湖,加强湖库蓄水保水;紧张期,淮水和里下河水“双线”向连云港送水,缓解供水末梢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同时在入江水道架设临时机组,协调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调配临时抗旱水源。 三是多层次管水。 对江水北调沿线按月度计划进行供水调度,并视旱情变化,对部分区段实施应急供水调度。 同时加强输水河道水量监测,强化调水沿线用水巡查,保障调度指令有序有力执行。2019年5—7月苏北地区发生60年一遇严重气象干旱,9月中旬—12月中旬江苏全省再次发生严重气象干旱,江水北调(含南水北调)各梯级泵站累计抽水252 亿m3,突破了历史极值,有效缓解了旱情,保障了民生。 (2)有效修复生态 通过增加可靠水源,发展水浇地,淮北部分地区彻底摆脱盐渍侵害,结合植树造林,盐碱地变身生态绿洲。 通过实施退圩还湖、 退渔还湖,清理整顿非法采砂,洪泽湖、骆马湖、 白马湖恢复和增加了自由水面,湖泊生境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实施生态调水,大运河逐步形成清水廊道,淮安段里运河、 宿迁段中运河、 徐州段古黄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景观河道,江都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 皂河水利枢纽成为最美水地标。通过实施应急调水,南四湖湖区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用水得到保障,2014年,通过江水北调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8 000 多万m3。 (3)有力保障航运 过去,京杭大运河在枯水季节特别是干旱年份经常断航或船舶减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淮北地区大力实施水利建设,开挖了河道沟渠,这些河道绝大部分一河多用,促进了航运发展,沟通了南北交流。 通过实施江水北调、淮水北调、京杭大运河航道整治等工程,设置11 道船闸调节水位,大运河苏北段成为通航保证率极高的二级航道,成为贯穿南北的“黄金水道”,货运量仅次于长江主干道,是水泥、 钢材等大宗物资运输的最佳选择。 即使在枯水季节、干旱年份,也能基本解决断航问题,可维持千吨级船队正常航行。 2019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4.9 亿t,相当于8 条京沪高速公路、2 条莱茵河、3 个三峡船闸,约占京杭大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 2.保障 江水北调效益的充分发挥,总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1)坚强的组织体系 江苏历届政府持续重视江水北调工程,注重规划蓝图的一图到底,又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 千方百计投入经费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在江苏省水利厅设置若干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相应泵站工程,确保江水北调这一系统工程的良好运转。 坚持全省“一盘棋”,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统筹农业、生态、航运用水,协调江水北调沿线地区间用水矛盾。 (2)完备的水利工程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工程除险加固和维修养护,保证江水北调沿线泵站工程和设施设备完好率,增强工程综合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3)精准的调度运行 从古时的“望天收”,到“靠水吃水”“借水行舟”的顺势而为,调度运行的境界不断提高,依托较为完备的江水北调体系,通过精准调度,基本可实现旱涝保收、风调雨顺,即使在大旱之年依旧可以从容应对。 三、工作展望 进入新时代,江水北调工程有了新的使命和责任,在江苏大地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1.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形成的,是国家水资源空间配置四横 (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三纵(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宏大布局中最坚实、最饱满的“一纵”。 坚持江水北调工程与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统一调度、联合运行”,针对水情、工情新变化,加强联合调度方案研究,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采取“提前预降、错时错峰、分流减压、外水外排、低水抽排”等调度措施,构建相融共济、相互协调的一体化调度运用体系,切实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2.发挥河长制湖长制制度优势,提高水源品质 推进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江苏实施方案,有效控制用水总量,切实提升用水效率。 推进水空间管控,加快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推动洪泽湖长效管护,全面遏制违法侵害输水河道行为,完成“两违三乱”专项整治任务。 推进水生态修复,实施清淤疏浚,强化河道管护,系统实施退圩退渔退田还湖,着力恢复水域面积。 3.契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高文化品位 深入挖掘整理江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的发展脉络,凝练和阐发时代价值。强化河道堤顶道路贯通、码头、生态岸坡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型护坡在输水干线中的应用力度,提高亲水性。 推动文化元素融入江水北调各梯级枢纽,使枢纽成为传播调水知识、 弘扬水利精神的阵地,为“水韵江苏”增光添彩。 在江苏大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从河窄船小到船队逶迤的大运河,从“十年九灾”贫瘠地到名副其实“米粮仓”的淮北地区,这些转变都绕不开一项工程——江水北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江水北调工程就是数代江苏人民前赴后继、接续治水的成果。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淮水可用却不可靠,成为制约整个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1957年提出规划构想,到1961年自主设计建设新中国第一座抽水站江都站,经过60多年的建设管理,一条纵贯江苏南北的输水动脉、黄金水道、景观廊道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发展脉络江苏河湖水系发达,治水历史悠久。 引江工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引江水向北至淮安末口入淮。 1855年黄河夺淮后,淮河入海尾闾被占,河床淤高,里运河承担部分洪水入江,引江历史就此终结。 晚清、民国时期,虽以“复淮故道”为前提开展“导淮治运”工程,却因时代局限寸功难建。 1958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淮河上中游工程的变化,江苏提出了扎根长江、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的规划,将里下河地区由淮水灌溉改为抽引江水灌溉,把腾出的淮水与抽引的江水尽量北送,以解决淮北水资源紧缺问题,称之为江水北调。江水北调调水线路的形成经过了多次调整,目前主要利用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为输水干线,经洪泽湖、骆马湖调蓄,沿线建有江都、 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沿湖等9 个梯级泵站,总抽水能力达流量1 600 m3/s 左右,总装机容量17万kW。 工程将长江水北送,经高水河、里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二河、中运河和不牢河等,至南四湖下级湖,输水干线全长454 km。江水北调梯级泵站同样经历了多年建设改造,其规模由小到大,功能由单一到多样。20 世纪60年代,重点进行调水源头江都站建设,70~90年代,江水北调各梯级泵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梯级之间泵站抽水能力更加匹配。 1994年至今,开始实施泵站更新改造,并将部分临时泵站改建为永久泵站。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临时泵站改建不再是原地推倒,而是保留了部分老泵房用于文化展示,如石港站、井头站,从某种角度来说,江水北调的形成过程是水利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水文化功能不断孕育的过程。二、当代实践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实践,江水北调工程保障了江苏7 市50 县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交通航运需求,有效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与环境用水问题,充分发挥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功能,工程受益范围达6.3万km2,灌溉耕地4 500多 万 亩(1 亩=1/15 hm2),受 益 人 口 近4 000万人。 据统计,江水北调龙头工程江都抽水站自建成至2020年9月底,累计抽江北送水量1 525 亿m3,年均抽水30.5 亿m3,相当于1 个洪泽湖的正常蓄水量。1.效益(1)有序应对旱情江水北调输水干线所在的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历来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区域。 新中国成立71年,发生洪涝灾害22年、干旱灾害16年、水旱交错24年,正常年景仅9年。 每逢旱年,江苏即通过江水北调工程合理调配水源。 一是多目标保障。 旱情之初的调度目标一般为压减农业用水、严控生态用水,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重点工业用水,兼顾航运用水;如遇旱情加重,经研判后调整目标为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不受影响、确保有旱情不能形成旱灾。 二是多水源配置。旱情前期,未雨绸缪向骆马湖等实施补湖,加强湖库蓄水保水;紧张期,淮水和里下河水“双线”向连云港送水,缓解供水末梢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同时在入江水道架设临时机组,协调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调配临时抗旱水源。 三是多层次管水。 对江水北调沿线按月度计划进行供水调度,并视旱情变化,对部分区段实施应急供水调度。 同时加强输水河道水量监测,强化调水沿线用水巡查,保障调度指令有序有力执行。2019年5—7月苏北地区发生60年一遇严重气象干旱,9月中旬—12月中旬江苏全省再次发生严重气象干旱,江水北调(含南水北调)各梯级泵站累计抽水252 亿m3,突破了历史极值,有效缓解了旱情,保障了民生。(2)有效修复生态通过增加可靠水源,发展水浇地,淮北部分地区彻底摆脱盐渍侵害,结合植树造林,盐碱地变身生态绿洲。 通过实施退圩还湖、 退渔还湖,清理整顿非法采砂,洪泽湖、骆马湖、 白马湖恢复和增加了自由水面,湖泊生境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实施生态调水,大运河逐步形成清水廊道,淮安段里运河、 宿迁段中运河、 徐州段古黄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景观河道,江都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 皂河水利枢纽成为最美水地标。通过实施应急调水,南四湖湖区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用水得到保障,2014年,通过江水北调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8 000 多万m3。(3)有力保障航运过去,京杭大运河在枯水季节特别是干旱年份经常断航或船舶减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淮北地区大力实施水利建设,开挖了河道沟渠,这些河道绝大部分一河多用,促进了航运发展,沟通了南北交流。 通过实施江水北调、淮水北调、京杭大运河航道整治等工程,设置11 道船闸调节水位,大运河苏北段成为通航保证率极高的二级航道,成为贯穿南北的“黄金水道”,货运量仅次于长江主干道,是水泥、 钢材等大宗物资运输的最佳选择。 即使在枯水季节、干旱年份,也能基本解决断航问题,可维持千吨级船队正常航行。 2019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4.9 亿t,相当于8 条京沪高速公路、2 条莱茵河、3 个三峡船闸,约占京杭大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2.保障江水北调效益的充分发挥,总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1)坚强的组织体系江苏历届政府持续重视江水北调工程,注重规划蓝图的一图到底,又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 千方百计投入经费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在江苏省水利厅设置若干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相应泵站工程,确保江水北调这一系统工程的良好运转。 坚持全省“一盘棋”,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统筹农业、生态、航运用水,协调江水北调沿线地区间用水矛盾。(2)完备的水利工程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工程除险加固和维修养护,保证江水北调沿线泵站工程和设施设备完好率,增强工程综合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3)精准的调度运行从古时的“望天收”,到“靠水吃水”“借水行舟”的顺势而为,调度运行的境界不断提高,依托较为完备的江水北调体系,通过精准调度,基本可实现旱涝保收、风调雨顺,即使在大旱之年依旧可以从容应对。三、工作展望进入新时代,江水北调工程有了新的使命和责任,在江苏大地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功能和作用。1.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形成的,是国家水资源空间配置四横 (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三纵(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宏大布局中最坚实、最饱满的“一纵”。 坚持江水北调工程与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统一调度、联合运行”,针对水情、工情新变化,加强联合调度方案研究,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采取“提前预降、错时错峰、分流减压、外水外排、低水抽排”等调度措施,构建相融共济、相互协调的一体化调度运用体系,切实提高供水保障能力。2.发挥河长制湖长制制度优势,提高水源品质推进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江苏实施方案,有效控制用水总量,切实提升用水效率。 推进水空间管控,加快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推动洪泽湖长效管护,全面遏制违法侵害输水河道行为,完成“两违三乱”专项整治任务。 推进水生态修复,实施清淤疏浚,强化河道管护,系统实施退圩退渔退田还湖,着力恢复水域面积。3.契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高文化品位深入挖掘整理江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的发展脉络,凝练和阐发时代价值。强化河道堤顶道路贯通、码头、生态岸坡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型护坡在输水干线中的应用力度,提高亲水性。 推动文化元素融入江水北调各梯级枢纽,使枢纽成为传播调水知识、 弘扬水利精神的阵地,为“水韵江苏”增光添彩。

文章来源:江苏陶瓷 网址: http://jstc.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3365.shtml


上一篇: 区域文化差异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理念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 机械工业论文_混合澄清槽搅拌装置滑动轴承设计及磨损性能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江苏陶瓷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